鲜花送给奋斗者|当乡村CEO站上黄土地C位
发布日期:2025-02-06 07:48    点击次数:69

  编者按:这个春节,大众新闻·大众日报多路记者行走山川大地,感受万家灯火,触摸发展脉动,记录广大劳动者、建设者的奋斗足迹。我们在做好走基层报道的同时,送上一束花,致敬奋斗者。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农民也是一份职业,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工区。进入农业也应该是有门槛的,从育种、栽苗、过程管理到收获的周期很长,容不下功利心。”

  1月22日,春节将至,临沂临沭县朝露家庭农场备货亦忙。金黄朝阳刺破浅蓝棚膜,大棚内深冬的萝卜叶翠绿如初,纤细根茎扎进褐壤,密密怀抱着脆甜的萝卜。

  穿着牛仔裤与板鞋的农场主张华拨开层叠叶片,稍一用力便齐齐拔出四五根萝卜,随后向记者爽朗一笑,说道:“一般说起农民的手就是长茧子,很粗糙,其实我从来都戴着防护手套,可注意了。”

  “新农人”是张华给自己的明确定位。她对此的理解是——不仅年龄新,更是区别于传统农民。

  当初,19岁的张华头顶烈日,拖着板车在上海街头倒腾蔬菜,她问自己,“我抛家舍业就为了来上海卖菜吗?”

  在38岁时,张华已经拥有从承包浦东农业示范基地的经验中得来的前沿种植理念与专业技术眼光。这只羽翼丰盈的秋雁,迎着家乡临沭招引人才的哨声,决心回来。

  县里人对她的评价是:张华不一般,很“能”。

  这个仅有初中学历的农村女人,在临近四十岁的年龄,咬牙啃读完四川农业大学的大专课程。

  随后,她回乡开办农场,又为全县近万名农村女性提供了一个灵活“上班”的去处。“想干就来干,方便照顾家里,大棚里干活也比较轻松。”海子村的王桂叶大娘笑眼眯眯地说。

  在张华眼里,自己是一个受过教育的“新型农民”。在她心中勾画的广袤蓝图里,不止于自己的百亩方田,一副有着完整精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的画卷正在铺展。

  “我的产品就是现代农业的产物,走小而精路线。这几年价格不降反增,说明优质产品始终能吃到品质红利。”张华聊起自己老本行滔滔不绝:“现在县里农业这块,前端种植生产力确实提高了,但后端销售还有痛点。我希望各个环节都能实现真正的产业化,农民也能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让年轻人看到其中的商机,农业人才才能青黄相接。”

  “乡村CEO”恰恰就是一个能让张华的蓝图变地图的身份。她创办农场后,屡次受惠于妇女创业贷、新型职业农民贷等多个部门的金融扶持。

  “农户坐在家里想,我还缺个拖拉机,缺个水肥一体滴灌机。其实这些需求都有相关政策可以申请,政府的好政策也需‘落地生根’。两边还缺一双手,把‘纽扣’精准‘扭’进扣眼里。”

  这双手,便是乡村CEO的手。

  过去,乡村CEO在农村有一个通俗的称呼:能人。这类人通常敢想敢闯,有成熟经商经验,信息渠道四通八达,头脑灵活善于学习。能人是乡村生态中富有活力的角色,因为他们往往能密织起乡情交错的信息网络。奔走乡野间,自成一座悬系两头的桥梁。

  聘任制下的乡村CEO,则使“能人们”有了一顶职业帽子。如同现代企业中的职业经理人,更高效强力地盘活乡村富矿,唤醒沉睡资产变现通路。

  “时代怎么变,你要跟上它。”张华最近又在高素质农民培训班上学习三农电商,她用剪映笨拙地做了几个短视频,却意外得流量不错,有外省电话专门打来指名要产品。

  在成为CEO后,张华最关心的也是把农产品的销售链路铺开,“需要招引更多年轻人加入,用他们的脑子把全县产品送到广阔天地。”

  (大众新闻记者 张瑞雪 张锡坤)